真福若瑟法修女(Mother Josefa)
聖神婢女傳教會 Holy Spirit sister SSpS 修會協創人
<史涵德.若瑟法修女行述>
教宗勉勵聖神婢女會修女
最重要、最偉大的愛德是宣講福音
http://www.catholic.org.tw/cathlife/2002/2464/13.htm
一、 童年史涵德(Hendrina Stenmanns)-若瑟法修女(Mother Josefa)「於1852年05月28日生於德國萊茵河下游的一個名叫依松(Issum)的小村莊。」父親史方濟(Franz Stenmanns)是個裁縫師;母親名叫王安納(Anna Maria Wallboom)。史家七個孩子中涵德居長。
涵德從小熱心宗教,喜愛靜坐母親膝前,聆聽她述說一切有關天主的事。
涵德喜歡幫助母親做些自己能做的簡單家事,像洗菜、掃地等。不僅如此,年紀小小的她已經知道要多為別人服務,讓別人高興。當鄰近有無依無靠需要人家幫助的老人時,她就會主動去照顧他們,順著他們的心意加以服侍照料。這一點正顯示出她個性中很實際的一面。
她很簡單地以她那稚子的方式去接近、幫助人,她做得很好。她就這樣慢慢由生活的一點一滴中,意識到了週遭有那麼多無言的苦痛;也體驗到了只有無私地服務,才能找到真正喜樂的泉源。
從六歲入學起,涵德就例行每天參加彌撒。十三歲初領聖體是她求學階段中最重要的事。她非常用心地準備初領聖體;她當時所做的筆記,日後成了家中弟妹們的範本。她曾因課業成績優良,榮獲提早升級。
後來,因家裡要修建房子,母親的額外工作增加,需要有個助手;但因史家經濟不寬裕,涵德只好輟學。但這項決定對一向具有無私、具孝愛之心,且重實際的涵德來講並不算難。涵德離開學校之後,便開始學紡織。她平常除了做家事之外,就一直守著紡織機。但她未曾因工作疏忽祈禱;相反地,就如同線圈在紡織機上不斷穿梭,她的思緒也不時上飄天庭。
二、 服務的精神
隨著年齡增長,涵德對貧病者的關懷也日漸增加。當時,依松沒有護士;因此,當她一發現有病人乏人照料,她就會主動去照顧他們。她有時還把自己的積蓄分給他們。她常自願充當夜間看,以分擔親戚們的勞累。她謹口慎言、態度溫和、平易近人;贏得了家鄉當地人的信任和稱讚。給予貧病者的任何捐贈,通常都由她轉交。
經常與身心受苦者來往,讓她越來越體會到:除非感同身受,無法予人治癒。因此,就像聖保祿願在自己身上補足基督所受苦難所欠缺的一樣,她也儘量以多做補贖及不斷祈禱,讓別人身心獲得好處。她這種甘願為別人身心的好處作犧牲的渴望,使神魂充滿一股神祕的力量;她就像聖經所讚揚的嫻淑婦女一樣,令人心悅誠服。
三、 一個秘密
涵德生活簡樸,為人服務熱心。深刻的信仰使她的日子過得相當充實。她為人慈祥、負責、幽默。因常親侍病患及臨終者左右,她慢慢認清什麼是永恆、不可朽壞;什麼是短暫、易於凋逝的。在許多面對生命攸關的決定性時刻裡,她聽到了來自內心深處的一個召喚。這召喚,曾在她人生旅程中面臨挑戰的時候,予以莫大的幫助;也是她日後萌發加入修會繼續為人服務之念頭的遠因。
涵德身材短小,一直不敢向任何修會表白自己的願望,唯恐遭受拒絕。但她愛主心切,極渴望能與祂密切結合。因此便請求加入了方濟各第三會,藉著嚴守會規,度所期望的生活。
涵德從未放棄當修女的念頭。她有位當修女的姨媽,住在開百寧(Kappellen)。她常去修院拜訪她,並希望能加入她們的修會。但好景不常:1877年,母親過世,幼小弟妹,乏人照料。於是,照顧他們的責任,自然就落在大姊身上。此外,姨媽也過世了;其餘的修女則因文化大革命-反教會風潮,被遣散。可憐的涵德此時可真是「萬念俱灰」,再也沒有勇氣去想入會的事了…但涵德還是堅強地面對現實:在妹妹協助下,專心料理家事。
四、 甘居末位
1877年,即涵德母親過世的那一年,父親的一位學徒感到自己有司鐸聖召;立意到士泰爾一個剛成立不久,專為培育傳教士設立的傳教學校去讀書。涵德就用她僅有的積蓄,幫助他備妥行裝,達成心願。
兩年後,受此學生之邀,涵德第一次拜訪士泰爾。她在那兒住了兩天,參加了聖神降臨節的四十小時朝拜聖體。由此次拜訪,涵德獲悉在傳教學校廚房工作的是主顧會的修女。同時,也注意到:有位叫席德蘭(Theresa Sicke)的女青年在幫助她們。涵德很羨慕她,因為她能在如此謙卑的工作崗位上,扶持教會傳教的偉大事業;她很渴望自己也能跟她一樣。
1882年,涵德再次拜訪士泰爾,發現席德蘭多了位工作伙伴-施海倫(Helena Stollenwerk);她又聽說,將來在那兒很可能成立一個傳教修女會。於是,涵德想當修女的念頭再度興起。但她不能傖促做決定,尤其是對這麼重要的一件事…她除了獨自思量外,還請教告解神師;同時也不斷祈求天主聖神的指引,望能獲知天主聖意。
1883年冬,她已略知天主對她的計劃。次年主顯節,涵德寫信給傳教學校校長楊生神父(Arnold Janssen),請他接受她為女傭。她說:「我所渴望的不是別的,只願賴天主聖寵,成為祂婢僕中最小的一個,並為福音的傳播作犧牲。」
涵德的請求很快就被接受。同年二月,她離開家鄉,前往士泰爾;加入了席德蘭、施海倫的工作行列-她們也都渴望成為傳教修女。
五、 含淚播種
楊生神父雖確認傳教工作需要婦女幫助,但到當時為止,他還不確定是否天主要他創立一個女修會。大凡要創立一個修會,首先要考慮到的是人的因素:是否有合適的人來申請,她們又是否對他有信心等等;此外,許多外在的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雖然目前這些女青年對楊生神父具有滿懷的信心,但他仍無法給她們任何承諾,因為他對創會還沒有什麼具體的概念。因此,暫時只能接受她們為主顧會修女們廚房的幫手;並細心地給予神修上的指導。
廚房的設備反應出當時傳教學校的貧困,及工作者的辛苦。沒有機器代勞,樣樣依靠人力,每天例行的工作實在艱辛而繁重。通常修女煮飯,小姐們幫忙提煤、洗菜、切菜;此外,洗鍋盤、打掃也是她們份內之事。工作量多,休息、散心的時間自然減少-這對她們也是相當大的考驗。海倫身體還算健壯,涵德做起粗活來就相當吃力…但她從不以體弱來逃避責任。
一年年過去,楊生神父未曾忘記創會之事,但卻很少向她們提及。她們的信心受到不小的考驗;有時,她們只好暗自流淚…
六、 改變的徵兆
傳教學校的修士越來越多,廚房的工作慢慢也就由修士自己接管。主顧會的修女們打算返回自己的母院;原來幫助她們的小姐們則開始負責摺疊和縫補衣服的工作。
會祖為此還特地在傳教學校附近給她們買了一間房子。因房前有三棵菩提樹,學生們儘管稱它為:三菩提小修院。這房子既小又破舊、簡陋-甚至有一天晚上還因下雨屋漏,小姐們不得不撐起雨傘來睡覺…儘管如此不便,她們還是感到平安喜樂;因為她們知道自己所跟隨的那位也曾選擇了類似的貧窮生活…因此,這何嘗不也是向目標邁進一步的表徵呢?
不久,正是一八八九年秋天,楊生神父向她們宣佈了一項好消息:因文化大革命-反教會風潮漸漸平息,加布遣會(The Capuchins)的修士們已獲准返國。他們原來座落於傳教學校附近,避難用的修院,此後就成了這些未來的傳教修女們的「新居」。
一八八九年十二月七日,她們遷入這座「真正的修院」。次日,十二月八日正式入會,從此,她們都以「修女」互相稱呼。於是,這天就成了聖神婢女傳教會的創會日。
一八九O年五月,楊生神父在準備撰寫她們的會規時,要求她們每天誦念「懇求聖神降臨誦」,為此意向祈禱。授會衣禮則是第三次搬家後才舉行。原來,離傳教學校不遠處有座女修院,屬奧斯定修女會(The Augustinian Sisters)。於反教會風潮肆虐期間,修女們從厄松(Essen)來此避難;現在既可重返德國,她們就考慮把修院讓售給楊生神父。神父豪不猶豫地就接受了。於是,它就成了這些未來的傳教修女們的第三個「家」。
一八九O年九月廿八日,她們開始安排授會衣禮。楊生神父很重視她們的內修生活,他一個星期給她們講道理三次,內容都是有關傳教修會及修會生活的意義。
七、 美好的開始
一八九二年一月十七日,耶穌聖名節,會祖為她們當中的十六位授會衣。授會衣前,會祖親自領她們作避靜,同她們個別交談及給予會名。他給涵德的會名是「若瑟法」。她很喜歡,因為這聖名提醒她效法聖若瑟的謙卑及樂於為人服務的精神。
領了會衣之後,由於會規未經主教批准。她們只好再等候一年,才正式進入初學。根據第一部會規-初學期原為一年半;但因顧及年紀較大的初學生,她們在士泰爾已經相當久-瑪利亞修女十二年,若瑟法修女十年;於是,楊生神父便求得主教的特別許可,縮短她們的初學期。允許她們在一八九四年三月十二日誓發初願。至於終身願,那又是七年以後的事。瑪利亞修女還來不及等到那時候,就已早先走了一步。
八、 在楊生神父指導下
早在三菩提小修院時,會祖已經看出若瑟法修女的領導能力,並委派她作臨時院長。修會正式成立之後,會祖為讓瑪利亞修女偏向理想,若瑟法修女偏向實際的個性得到更完美的發揮;他便請了瑪利亞修女當院長,若瑟法修女當副院長-負責管理會院內各項工作。俾使二人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楊生神父很重視年青人的教育工作,並希望讓它成為修女們的主要傳教事業。他創辦了師範學校,讓修女們在那兒就讀。這樣一來,瑪利亞和若瑟法修女就得進一步去認識修女們的能力與性向。此外,對修女們讀書和工作時間上的安排也必須再作適當的協調。
二人都希望盡力遵照會祖的心意來陶成她們的團體;因此,凡事必徵詢會祖的意見和許可。會祖每次都詳細探討,並一一給予解答。對某些事情,像入會及發願的申請等,會祖更希望修女們能獨立處理。大致說來,會祖的理想是:凡事由他批准,命令則由修女自己發佈。但一直到二位修女過世,會祖的理想仍未能實現。
九、 當保守導師
修會團體初創,若瑟法修女即被委任為保守生的導師。她一向開朗,平易近人;因此,就很稱職地接下這份工作。她以耐心、熱誠及源源不竭的活力,來幫助這些剛入會的女青年,準備她們入初學。
剛入會難免會想家,若瑟法修女則主動去接近、鼓勵她們。她那慈愛的笑容往往是她們「思鄉病」的最佳良藥。
幾年的修會生活下來,若瑟法修女領悟到不少的事情。她憑著這份心得教導保守生。有一次散心時,保守生們正熱衷地討論著克苦的問題。若瑟法修女先聆聽她們的看法,然後,以一種平靜且帶著喜悅的口吻說道:「其實,最好的克苦還是能逆來順受,我們千萬不要輕視生活中許多無從選擇的克苦機會。」若瑟法修女認為:每位蒙召服務人群,參與贖世工程的人,都要分擔基督的救贖苦架。因此,她偶而會鼓勵她們,在不超過自己能力的範圍內多作克苦-尤其是在服務或遵行會規上。
若瑟法修女重視簡樸及喜樂的氣氛甚過其它任何德行。她一旦發現自己犯了錯,便立即謙遜地請求寬恕。這樣,即使是錯誤,也能變成為砥礪他人的工具。
十、 當院長
楊生神父於創辦士泰爾傳教事業之初,早已成竹在胸,要成立永禱會。因此,於一八八九年創立傳教修女會之後,他就積極籌劃有關事項。終於,在一八九六年成立了聖神婢女永禱會。會祖原意是:此二團體為同一修會,如同瑪利亞和瑪爾大,彼此是姊妹。為此,他徵得瑪利亞修女的同意,於一八九八年讓她轉入永禱會;希望她以後能成為這兩個修會的總負責人。
瑪利亞修女轉走之後,會祖即指派若瑟法修女接任院長。這對一向甘居卑微的她來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她還是以服從天主的態度接受了這項職務。她常說:「我不算什麼,也沒有能力做什麼;但天主會幫助我完成這一切的。」這正說明了她對天主的完全信賴,及對自己有限能力的認識和接受。
若瑟法修女在她院長任內,處處表現她的仁慈、慷慨及對姊妹的關愛。她隨時奉獻自己幫助別人;即使是深夜,也在所不辭。對有病的修女,則特別關心;她每天都會親自去探訪她們,並帶點小東西,讓她們高興。她也常為她們祈禱。若修女有任何病痛或負擔,她一旦知道了,就會竭盡所能為她們排難解憂。若是不可避免的負擔,她就會鼓勵她們以信仰的眼光去接受。除了對修女們的關愛之外,她對窮人更是仁慈、慷慨。她常說:「我們給的越多,天主恩賜我們的也就更多;我們應常以寬待人。」
首批傳教修女被派到阿根廷。繼阿根廷之後,多哥(Togo),新幾內亞(New Guinea),北美(North America),巴西(Brazil)等傳教區也相繼成立。若瑟法修女雖無法親赴傳教園地,仍以身為傳教修女的培育者為榮。讓別人高興一向是若瑟法修女的一大樂事;因此,每當得到派遣的修女,臨走前,來向她辭行,她總是傾囊解帶想跟她們分享一切所有。
有時路過園子,看到修女們辛勤地在園子裏工作。她常會不假思索地,順手遞給她們一個果子吃,以安慰她們的辛勞!
若瑟法修女自然質樸,從不造作,不掩飾自己的無知;即使是在年青修女們面前也是一樣。她不許別人因她是院長,而給予特別待遇。例如,有時來做退省的人數太多,房間不夠使用;她就會同其他修女一樣,把自己的房間騰出來,到閣樓上去睡。同樣地,她也要求修女們要具樸實的精神,度簡樸的生活。她說:昂貴的傢俱及美麗的圖畫,並非修院的裝飾品;修會真正的裝飾,乃是有德行的修女。
若瑟法修女很看重會規。她認為:無論個人或團體都應遵行會規,生活才會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但按會規生活不能流於形式;當她感到會規的某些條文在實行上有困難時,她就提出來跟會祖討論。基本上,她把會規看作是服務,而不是限制。會規對她來講是一種幫助,不是負擔。不論會規要求得多麼瑣碎,她還是坦然接受,盡力付諸實行。
十一、她的內修生活
有關若瑟法修女的內修生活,遺留下的私人筆記不多;僅有的是她給修女們講課時所用的教材而已。這些材料並不是一些理論性的知識;而是她個人對生命的領悟,及個人生活經驗的分享。因此,這些資料對我們還是很有幫助。
其中:「發揮姊妹愛」是她的首要課題。她說:「天主從各處將我們聚集在一起,目的是要我們同心一德…如果我們不彼此相愛,我們就不再是聖神婢女了。」「我們要以仁慈彼此相待。」饒舌及惡意批評為若瑟法修女所不容:「誰批評,誰就是在破壞這個團體。」
會規是若瑟法修女最珍愛,且百讀不厭的一本默想書,她曾從中獲取不少的靈感。「是聖神的召叫,我們修會才得以存在。因此,我們當以莫大的喜樂奉行會規…遵照會規生活是走向成聖最穩妥的道路。」她希望修女們不要以人性的眼光來讀會規:某些條文,或許現在讀起來沒什麼意義;但過些時日,我們可能就會慢慢明瞭其所蘊含的真諦。
關於祈禱,若瑟法修女特別看重對天主第三位的敬禮。她將自己完全交託給聖神。她最喜愛且經常沉思默念的兩個禱詞是:「懇求造物聖神降臨誦」及「聖神,請來!」;並將一切光榮歸於天主聖神!
若瑟法修女跟瑪利亞修女一樣熱愛朝拜聖體。她有時會好幾個小時一直跪在聖體龕前祈禱。有位修女說:「每當我們看見她默默地跪在聖體龕前虔敬地祈禱時,我們也會不由自主地跪下來跟她一起祈禱。」
若瑟法修女常為聖職人員祈禱。她很尊敬神父,她說:「司鐸職是神聖的品位,聖神經由神父的手分施祂的恩賜;因此,我們要尊敬神父,並常為司鐸的聖德代禱。」
十二、完全的交付
若瑟法修女的健康,從一九O二年春天開始轉壞;而且,隨著時間,每況愈下。起先是風濕病,經常咳嗽;到了冬天,又犯了嚴重的氣喘。有時一發作起來,整天整夜不止,極為難受。當此時候,她會對看護的修女說:「不能死,也不能活,真不是件小事!」並請她們為她代禱,求天主恩賜耐心與力量。
當她感到極度痛苦時,聖神往往是她最好的安慰者。她把一切奉獻給聖神,以光榮祂。若瑟法修女在病發時,常手裡握著一個小小的十字架,因為那是她的支柱和武器。她常誠懇地親吻十字架,並祈禱說:「我的耶穌,為了罪人的悔改,也為了我們的修女們,我將生命託付給你!」對照顧她的修女,她常心懷感激。有時,照顧她的修女太同情她了,她就安慰她們說:「不要哭了!天主會幫助我們。」她很能忍耐,並把自己完全交給天主,讓祂安排一切。
一九O三年一月,若瑟法修女要求會祖為她行病人傅油禮。會祖答應了,且在第二天(星期一),特別敬禮聖神的日子裡,親自為她舉行傅油聖事。三月十八日,會祖有要事要離開士泰爾,與若瑟法修女見了最後一面。後來,從奧國,他還寫了兩封信給若瑟法修女。他在信中表達了對這位「心愛的女兒」的無限掛念,也答應要常為她祈禱。嚴重的氣喘過後,開始水腫。若瑟法修女知道自己已經不久人世,便再次將自己完全交付給主。
一九O三年五月廿日,在神父、修女們的禱聲中,若瑟法修女平靜地交付了自己的靈魂。此消息一傳入修女們的耳中,大家都深感難過。當時,會祖正遠在奧國,一接到電報,便即刻寫弔言信函給在士泰爾的修女們。信中他追述若瑟法修女的功績和美德;極力讚揚她的慷慨、無私,及在病痛中的忍耐及交付。他在信上稱她為聖神婢女傳教會的協創人之一。
她那踏實、喜樂及赤子的心懷,服從、謙遜、簡樸及克苦的精神,誠懇、明智及熱忱的態度;尤其是她對天主聖神的熱愛,及對修女們所付出的慈母般的愛心,將是所有聖神婢女的好榜樣;她的嘉德懿行也將於萬世萬代為人所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