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父與鄒族教友們彌撒後在嘉義縣阿里山鄉特富野天主堂外合影。
【天亞社.台灣嘉義訊】聖言會溫安東(Anton Weber)神父在台灣中部嘉義縣阿里山村莊鄒族地區傳教三十年,先在一九九七年完成編纂《鄒語字典》後,再費時近二十年編譯了鄒語《新約聖經》。
嘉義教區和聖言會十一月十一日特別在他昔日傳教的特富野天主堂舉行彌撒,正式宣布包含四部福音的鄒語《新約聖經》首版在聖誕節公開發行。
這台感恩祭由嘉義教區秘書長浦英雄神父和聖言會台灣南區會院郭立志(Andrzej Kolacz)神父和溫神父共祭,約有四十餘位鄒族教友參加。
二十年前,溫神父開始編鄒語《新約》,完成四部福音的草稿後被調回德國,由同為鄒族的浦神父和中華道明會聖母總會院院長汪寶瑞修女等人接手編輯工作。溫神父十一月初應邀回台,與編譯小組一起進行最後校訂工作。
現年七十五歲的溫神父告訴天亞社,他努力搶救鄒族語文的行動裡,以保存這個原住民語文外,更期盼藉著《聖經》出版後,能鼓勵鄒族年輕人學習和傳承母語,更激發他們的讀經風氣,真正瞭解耶穌基督的聖訓,不致於在下山求學和就業後被世俗化。
他這次返台看到鄒族年輕人重新擁抱母語,天主教徒使用鄒語參加感恩祭,並開辦母語集訓班,讓他感到十分欣慰。
溫神父年輕時奉派到阿里山傳教,當時交通不便,他開著小貨車上山,遇到崩落山石泥土時,就把放在車上的圓鍬、畚箕拿出來,自己開路前進。他會說希臘、拉丁、英、法、德、中文等六種語言,到了不熟悉的鄒族,就勤奮地學鄒語,如今他不僅可以說得一口標準鄒語,還被典雅的鄒語吸引著迷。
他學習的方法是向長老請教,找老人說故事錄音,請族人及傳教員說日常用語錄音並記錄,還參與村民大會。這次回台後,也經常到阿里山向長老們請教字彙正確與否。
當年編纂字典時,溫神父發現鄒語受到台灣由荷蘭和日本殖民,及閩南人移民等環境變化影響,字彙裡摻雜著日語、英文、台語,因此他與當年在台中天主教靜宜大學、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匈牙利籍蔡恪恕(Jozsef Szakos)神父合作,以羅馬拼音編《鄒語字典》,共收錄萬餘字,九七年獲頒發「促進原住民社會發展有功人士獎」。
五十四歲的浦神父告訴天亞社,溫神父被調回德國後,他組成六人編譯小組,繼續對四部福音和感恩祭經文進行修訂工作,並在最近三年裡把一百二十頁的試用版本在感恩祭裡使用。
他解釋,這次邀請溫神父返台,請他在最後校訂上做「臨門一腳」,為表達對他的尊重,聖誕節時會有隆重的公開發表會。
曾留學德國的浦神父強調,鄒族人能使用母語表達信仰、向天主祈禱,不論是老年或青年信徒都會有深刻的「歸屬感」。他深信出版母語《聖經》,有助於恢復族群的文化尊嚴。鄒語《新約聖經》的出版不僅可活化母語,豐富原住民社會文化生命力,更讓鄒族人有自信面對時代變局。
據天主教輔仁大學神學院台灣原住民神學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台灣原住民族有十四族,至今教會內阿美族、泰雅族、太魯閣族、排灣族、布農族、魯凱族和鄒族都有自己母語的四部福音或感恩祭經文,以及母語的聖歌。
阿里山鄉公所官員表示,最早的鄒族在約三千至四千年前已抵達台灣,相傳早在大洪水前,鄒族人已活躍於嘉南平原一帶,千百年來的輾轉遷徙,最後定居於現今阿里山山脈與曾文溪、濁水溪上游流域。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的資料指出,鄒族又稱曹族,主要居住於阿里山鄉,也分布於南投縣信義鄉,以上合稱為「北鄒」;而高雄縣桃源鄉及那瑪夏鄉,稱為「南鄒」。鄒族總人口約七千人。
先是基督教會族語宣教的需求,促使基督教聖經公會於一九六八年開始以「羅馬拼音」將《聖經》和聖詩翻譯成各族語言版。八零年代原住民社會運動興起,「還我母語」、「還我姓氏」的訴求高漲,「族語」的需求越過教會範圍,成為具有政治指向和文化認同內涵的符號。
【完】天亞社英文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